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 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联系我们
24小时咨询热线

0898-97153105

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地址: 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滨海街273号

座机:0898-97153105

联系人:何小姐

手机:15822300305

邮箱:63984228@qq.com

第三系列

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第三系列

打通创新成果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
  什么是创新成果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“只有职工愿意在工作中用的东西,才是好的创新成果。如果搁置了,没有真正在一线生产中发挥作用,那创新成果落地的‘最后一公里’就没有打通。”集团技能大师、中原油田井下作业首席技师、第九届“感动石化”人物杨相杰解释道。

  今年以来,该中心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作业现场,构建“痛点收集—定向攻关—适配优化—推广应用—人才支撑”全链条机制,针对一线劳动强度大、数字化设备适配难等问题精准发力。多位技能大师深入一线挖掘创新点,联合技术、生产、运维等多部门力量协同研发,19项创新成果获专利授权,多项技术在现场推广使用率超50%,让创新成果真正成为一线生产的“硬支撑”。

  “创新不能‘闭门造车’,必须盯着一线的急难愁盼问题找方向。”该中心经理柴志刚表示。为确保创新成果贴合生产实际,中心建立“一线痛点直报—专家评审立项—专班推进攻关”机制,通过技能大师驻井调研、班组座谈收集等方式,全面梳理作业现场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对收集的痛点分类分级,优先筛选出劳动强度大、自动化适配性差的难题,以揭榜挂帅形式明确攻关主体与时限。

  换井口是井下作业的“硬骨头”,1吨重的井口设备需8名作业工合力操作2小时,劳动强度高。油田特级技师胡彦兵在一线调研时捕捉到这一痛点,立即提交攻关申请。经中心多部门审核、油田技师协会筛选,“更换井口大四通装置研制”项目正式立项。该中心随即整合创新工作室、技师工作站、作业区资源,组建跨专业攻关组,摒弃传统大型笨重设备思路,巧妙组合地锚车与小吊车,用“巧劲”替代“蛮劲”。最终研发的装置让换井口作业人数减半、时间缩短六分之五,推广至濮南作业区后,使用率超50%井次,成为一线员工争相使用的“减负神器”。

  “创新成果还需通过现场打磨适配,才能确保好用。”该中心油田井下作业专家李金洪说。针对数字化转型中新设备与老场景磨合不畅的落地梗阻,中心建立“创新成果试产—问题反馈—迭代优化”闭环机制,安排技术人员驻场跟踪试用情况,实时收集一线员工操作建议,快速调整优化技术参数与设备设计。

  随着自动化设备在作业现场普及,新问题随之而来:作业队搬迁新井时,钻台与井口对正环节虽实现自动化,但因对精度要求极高,误差稍大便会导致液压反转、吊卡扣不上,最终仍需人工推扶,没能真正降低劳动强度与施工成本。油田井下作业首席技师卢来生牵头攻关后,并未急于定型成果,而是带着原型设备深入3个作业队试产。根据不同井型、地貌的使用反馈,他们先后调整4次装置角度设计、优化2套定位系统,最终推出“钻台吊装对正井口扶正装置”。该设备成本不足500元,通过精准适配自动化操作场景,一年可节约作业时长720小时、降低施工成本72万元,目前已在12支作业队全面推广。

  “找到难题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找到能解决难题的人。”杨相杰表示。该中心技师工作站以“手把手、肩并肩、背靠背”九字诀培育创新人才,为成果落地提供持续支撑:新人期由技能大师现场手把手教操作、传经验,夯实一线实操基础;成长期选派人才参加全国技能比赛,与行业顶尖教练肩并肩历练,开拓创新视野;成熟期让人才挑起攻关重任,与技师站背靠背支撑,成为破解一线难题的“顶梁柱”。

  在人才选拔上,中心既看专业技能,也看重一线经验与奉献意识。“只有真正懂得一线的难处,才能精准找到创新突破点,把成果打磨到员工心坎里。”杨相杰说。目前,技师工作站已培育创新骨干86名,其中30人来自一线作业班组。今年以来,这支创新“天团”牵头完成38项难题攻关,创效超千万元。目前,杨相杰正带领团队总结年度成果,同步启动明年难题调研与双向选人工作,持续为创新成果落地注入人才活力。

上一篇: 卫星定位
下一篇:暂无


在线客服

关注我们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返回顶部